一种名为沈承的执念
苏知知站在A大物理实验楼的走廊上,心跳如擂鼓。她深吸一口气,推开了303实验室的门。
“苏知知,你来得正好。”沈承头也不抬,目光紧盯着手中的实验数据报告,“解释一下这个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的测量数据。”
她慌忙走过去,接过那份报告。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让她眼前一黑——这是她上周独立完成的测量实验,现在看来,数据明显存在问题。
“这个...我认为可能是样品制备过程中出现了污染...”苏知知声音越来越小,因为她看见沈承的眉头已经皱了起来。
“认为?”沈承终于抬起头,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刀,“在物理学中,我们不靠‘认为’下结论。要么证明,要么证伪。”
实验室里其他几个学生都低着头,假装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,但苏知知能感觉到他们投来的同情目光。
来A大已经三个月了,苏知知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打击。当初选择沈承做导师时,她天真地以为凭借硕士期间的优秀表现,至少能在博士阶段顺利起步。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——A大的学术标准远***的想象,而沈承的严苛更是闻名全院。
“重新做实验。”沈承将报告扔回她手中,语气不容置疑,“这次注意控制变量,记录每一步操作。周五之前我要看到准确的结果。”
苏知知咬着嘴唇点头,感觉脸颊烧得厉害。
“还有,”沈承补充道,声音稍微缓和了一些,“今晚七点,课题组组会,你准备一下近期工作进展汇报。”
望着沈承转身离去的背影,苏知知内心五味杂陈。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被当众批评了。尽管沈承从未提高音量,但他那种冷静而精准的质疑,比任何怒吼都让人难堪。
“别往心里去。”李师姐凑过来,拍拍她的肩膀,“沈老师对谁都这样。上周他还把赵师兄骂得狗血淋头呢。”
苏知知勉强笑了笑,心里却明白那不一样。赵师兄是组里的科研新星,被批评是因为沈承对他期望更高;而自己,是真的跟不上节奏。
晚上七点,组会准时开始。苏知知坐在角落,紧张地捏着准备好的PPT讲稿。
“从苏知知开始。”沈承直截了当地说。
她深吸一口气,走到会议室前方,打开自己的PPT。前五分钟的汇报还算顺利,她介绍了自己近期在拓扑绝缘体材料制备上的尝试。然而,当她开始解释实验设计原理时,沈承打断了她。
“停一下。”他举手示意,“你刚才说,选择这种制备方法是基于Chen等人2019年的研究?”
苏知知点头:“是的,那篇论文中提到...”
“那你是否读过去年NaturePhysics上发表的后续研究?”沈承直视着她的眼睛,“同一课题组发现他们原先的结论有误,材料性能实际上与制备过程中的氧气浓度密切相关。”
苏知知愣住了。她确实没有读到那篇后续研究。
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沈承叹了口气,那声音中的失望比任何批评都让苏知知难受。
“做科研,不能只读一半的文献。”他说,“下次汇报前,确保你对相关领域有全面了解。”
接下来的组会,苏知知几乎没听进去任何内容。她垂着头,感觉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。
回到宿舍已是深夜,苏知知疲惫地倒在床上。手机屏幕亮起,是闺蜜发来的消息:“怎么样,和你的帅哥导师有进展吗?”
苏知知苦笑着回复:“别说了,今天又被训了。我感觉自己根本不适合读博。”
“别灰心啊!你可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!”
放下手机,苏知知望着天花板发呆。当初选择沈承做导师,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颜值。她甚至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,比如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,沈承会对她刮目相看,然后...
现实是残酷的。沈承眼里只有科研,而她,似乎连科研都做不好。
接下来的两周,苏知知几乎住在实验室。她反复进行那个该死的量子霍尔效应测量,每天工作到凌晨。困了就在实验室的折叠床上小睡片刻,醒来继续战斗。
沈承对她的拼命似乎视若无睹,依然严格如故。每次组会,他总能精准地找出她研究中的漏洞;每次讨论,他的问题总是一针见血,让她无处遁形。
周五下午,苏知知顶着黑眼圈,再次将实验报告放在沈承桌上。
“沈老师,这是重新测量的结果。”
沈承快速翻阅着报告,表情没有任何变化。苏知知紧张地等待着,手心全是汗。
“有进步。”他终于开口,“但图3中的误差棒还是太大,说明测量精度不够。下周一之前,再做一次。”
苏知知几乎要哭出来。她已经重复这个实验八次了,每次都觉得已经做到极致,但总是不够好。
“我知道了。”她低声说,转身准备离开。
“苏知知。”沈承叫住她。
她回头,看见沈承正看着她,眼神里有种她读不懂的情绪。
“做科研需要耐心。”他说,“有时候,突破就藏在那些看似失败的实验里。”
这话说得太平常,平常到像任何导师都会说的套话。苏知知点点头,默默退出办公室。
周末的实验室空无一人。苏知知独自操作着仪器,重复着已经烂熟于心的步骤。深夜十一点,她终于完成了第九次测量。看着屏幕上跳出来的数据,她叹了口气——结果依然不理想。
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。苏知知瘫坐在椅子上,感觉自己已经到了极限。也许她真的不该选择读博,不该选择沈承做导师...
就在这时,她的目光无意中扫过旁边一台闲置已久的旧设备。那是实验室多年前购置的一台低温强磁场测量系统,因为操作复杂且结果不稳定,几乎被大家遗忘了。
一个疯狂的念头突然冒了出来:为什么不试试用这台设备?虽然它老旧,但它的磁场强度范围比现在使用的设备要大得多。
说干就干。苏知知费力地启动那台老旧设备,将样品重新安装。整个过程比她想象的还要复杂,等她终于调试好所有参数,已经是凌晨三点。
“最后一次,”她对自己说,“不管结果如何,这都是最后一次。”
仪器开始运行,发出低沉的嗡鸣。苏知知强撑着困意,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。一小时,两小时...当时钟指向凌晨五点时,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她从未见过的信号模式。
苏知知猛地坐直身体,睡意全无。这个信号...与理论预测完全不符,但又不像随机的噪声。她迅速调出之前的所有数据,进行对比分析。
天亮了,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进来。苏知知却浑然不觉,完全沉浸在数据分析中。她发现,在极强的磁场和极低的温度下,材料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子态特征。
周一早上七点,沈承准时来到实验室,惊讶地发现苏知知还在那里。
“你一晚上没回去?”他皱眉问道。
苏知知抬头,眼睛里布满血丝,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:“沈老师,我可能发现了点什么。”
她将自己的发现简要汇报给沈承。随着她的讲解,沈承的表情从怀疑变为惊讶,最后转为全神贯注。
“让我看看原始数据。”沈承拉过椅子,坐在她旁边。
两人一起分析了近一个小时。期间,沈承不断提出问题,但这次,不再是质疑,而是真正的好奇和探索。
“这确实...很有意思。”最后,沈承摘下眼镜,揉了揉眉心,“如果这个信号不是仪器误差,那可能是我们从未观测到的新现象。”
苏知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这是沈承第一次肯定她的发现。
“我需要重复实验,确认结果的可重复性。”她急忙说。
“不,”沈承摇头,“这个发现太重要,不能草率。我们一起设计后续实验。”
“我们?”苏知知愣住了。
沈承的嘴角微微上扬,那是苏知知第一次看见他笑:“是的,我们。苏知知,恭喜你,你可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”
那一刻,苏知知感觉所有的疲惫和委屈都烟消云散。晨光中,沈承的笑容比任何照片都要好看千百倍。
“谢谢沈老师。”她小声说,内心泛起一阵暖意。
“不,应该是我谢谢你。”沈承看着她,眼神认真,“这就是科研的魅力,不是吗?在最不经意的时候,给你一个惊喜。”
苏知知用力点头,感觉眼眶有些湿润。这一刻,她不再只是因为导师的颜值而沦陷,更是为科学本身的神秘和美丽而着迷。
戏剧性的转折就这样悄然而至,在一个平凡的周一清晨,伴随着初升的太阳和一份意外的发现。苏知知道,从今天起,一切都将不同。
相关Tags:背影